编者谢里夫·莱迪自序

赞颂安拉,他把对他的赞颂作为他施恩的代价,防灾的屏障,天堂的媒介,增加报赏的条件。祝福他的使者——真主赐给人类的先知,一切领袖之领袖,民族的明灯。他优选自尊贵,古老,光荣的种族,美丽丰硕的园圃,叶茂果丰的大树之枝。祝福他的后裔——黑夜里的灯光,各民族的依托,宗教的灯塔,功德侧重的法码。愿安拉祝福他的所有后裔,表彰他们的功德,奖励他们的善功,报赏他们优秀的先祖与后代。

正当年华正茂时,我开始编辑一本有关各位伊玛目德行的书,它包含人们传述他们的佳话,他们言论的精华。当我编辑完信士们的长官的德行材料时,由于时局的障碍,拖延了时日,我未能编完书的其余部分。我把收集到的资料加以分门别类。在书的最后我编了一章有关信士们的长官的训诫,格言,成语,谚语等短文,没有收录长篇的演讲和信函。然而,这些短语博得许多朋友们的赞叹。其中精彩的短句,美妙的修辞使他们赞不绝口,于是他们要求我编辑一本有关信士们的长官阿里的全面的言论集,包括他的演说,信函,训戒,箴言等。因为其中蕴藏着绝妙的修辞,令人叹服的雄辩,阿拉伯语的精华,宗教与世俗的哲理。这样的材料在其他的语言,著作中无法找到。因为信士们的长官开了阿拉伯语修辞学的先河,正是他挖掘出阿拉伯语中深藏的修辞内涵及其规律。后来能言善辩的演说家,口才出众的训诫者们都借鉴他的语言,效法他的修辞,沿着他的雄辩之路如法炮制。然而他仍然遥遥领先,而他们却望尘莫及,那是因为信士们的长官的语言里打有安拉真知的印记,含有先知圣谕的芳香。

我答应了朋友们的请求,开始编辑比较全面的伊玛目阿里的选集。我知道这是一项具有伟大裨益,可以流芳百世,可以获得真主丰厚报酬的工作。我欲通过它阐明信士们的长官伟大的品格,全面的美德及其丰功伟绩。在前辈先贤们中,只有伊玛目阿里具备如此全面的美德,留有如此丰富的箴言,而由其他先贤们传述的只是凤毛麟角。伊玛目阿里的箴言,格言仿佛来自取之不竭的大海,用之不尽的源泉。

我愿以法拉兹德格[1]的一句诗表示我对伊玛目阿里的崇敬和自豪感:

那是我们的父辈,

你能举出与他们雷同的人吗,杰利里[2]?!

即使所有的学术会把我们都聚集在一起。

我发现伊玛目阿里的言论基本上分为三类:演说和指令,信件与信函,格言与箴言。我决定先辑录优秀的演说词,其次辑录信件和信函,然后是格言与箴言。每一类我都单独分章。如发现在伊玛目阿里对话期间或回答问题中出现题外话,或出现与上述类型不同的内容,我制定了一个原则,即把它列入与之比较相吻合的 章内,或含意比较接近的章内。或许我选编的材料中有些章的内容不十分协调,或文字缺乏系统性,因为我着重选辑的是长篇的演说,信件中凝炼的妙语,精彩的短句,未太注重文字的内容及其连贯性与条理性。

只有伊玛目阿里所特有,别人无法与他共享的奇迹之一是他关于淡泊现世,宗教训诫,赞美真主,自我节制等方面的言论。如果我们静心思考,会发现这些言论只能出自一个在家中隐居或深山里潜修的修士,或专心致志于宗教功修的教士之口,绝不像是一位驰骋疆场,斩杀英豪,血染沙场的英雄豪杰所言。但伊玛目阿里又是一位无俗心世欲,虔诚清廉,温情善良的教长。这是一种奇异的特质,只有伊玛目阿里具有这两种截然对立的特质,并把它统一于自我。我常向朋友们提起这一点,他们也感到惊异。这是我们值得思考和领悟的地方。

或许在我的选文中有一些重复的文字与含意,其原因是传述有很大差别,譬如我选录了一段文字,后来又在另一个传述里发现了类似的文字,这时要么我增补选材,要么选择更美的文字,以免遗漏精彩的语言,所以难免出现重复。或许由于第一次选录的文字时间久远,后来其中的有些文字无意地出现传述上的错误,或有些被遗忘。所以我不敢说我已掌握了伊玛目阿里言论的全部,以至于无所不包,无所遗漏;我不排除我的局限性超出我的实际能力;我也不排除我所收集的材料之外还有我不掌握的材料。我只有竭尽全力,尽我所能。安拉为我指路,安拉是我的引导者。

最后我把我编辑的这本书定名为《辞章之道》,因为它会为读者开劈修辞之路,满足他们的需求。其中有学者的需求,学生的需求,雄辩家的需求,修士的需求。它包含有伊玛目阿里令人惊叹的关于认主独一论,有关正义,有关于绝对排除真主的本体与他的造化物之间有任何相似之处等精辟的论述。它是解干渴之清泉,医心病之良药,除嫌疑之妙方。

祈求安拉助我成功;祈求安拉赐给我保护;我请求安拉的指正与援助,并祈求安拉免于我在言语上出现错漏之前,先免于我在心灵中出现错误;祈求安拉保护我免于失足之前免于失言[3]。真主使我足矣!真主是最好的监护者。


[1]法拉兹德格(641-732)伍麦叶王朝时期的著名诗人,以写讽刺诗著称。

[2]杰利里(653—733)伍麦叶王朝时期的著名诗人。他与他的两个对手艾赫特勒(640—710)和法拉兹德格之间互相以诗讽刺,挖苦著称。号称“伍麦叶王朝三文豪”。

[3]伊本·艾比·哈迪德注释:谢里夫·莱迪祈求真主免于他言语上的错误之前,先免于他心灵中的错误,是因为心灵中的错误比言语上的错误危险性更大,因为心灵指导言语。譬如内心否认真主比口头否认真主严重得多。谢里夫·莱迪求真主免于他失足之前,免于他失言是因为真的失足并不可怕,跌倒可以爬起来,失言是不可追回的,俗语说:“一言即出,驷马难追。”这里莱迪用的是修辞学中美妙的对偶句。